做亚马逊,回顾和复盘也是很重要的运营手法。定期复盘自己的操作方式和运营手法,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。
今天就来把新手卖家常踩的一些坑来总结归纳一下,以避免在以后的运营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。
买家账号引起的关联
某一位佛山的卖家朋友,自己在做亚马逊之前,曾经有过一个亚马逊买家账号。
在注册亚马逊店铺的时,他并不知道买家账号之间也会关联。他用自己原来的网络、笔记本电脑、信用卡等等资料,注册了一个亚马逊卖家账户。
但是在店铺注册下来3周左右,自己就收到了账号关联的通知。
大家熟知的往往是卖家账号关联,其实买家账号之间也是存在关联情形的。
如果你的软件和硬件曾经注册过亚马逊买家账户,再想注册亚马逊店铺的话,最好还是避开这些容易导致关联的因素。
因为亚马逊店铺在注册完毕后会自带一个买家账户,两个买家账户因网络环境和硬件相同等原因,容易被判定关联。
货件尺寸填写错误引起FBA费用增加
我们国内经常使用的是厘米cm和千克kg,而美欧通常使用的是英寸in和英镑ib。
在listing的编辑中,如若单位填错,带来的后果则是:FBA费用的大增。
在核算自己的FBA费用时,突然发现FBA费用不是之前自己预估的3.41,而是两倍于这个的价格,顿时就懵了。找了一圈原因,最后才发现自己把尺寸给填错了。
但是多收的几百美金FBA费用,最后还是没有要回来。
这样的错误看似不常见,但其实经常会发生,要仔细检查。
未贴原产地标签,被海关留置
好友圈里还有位广州的卖家,一次发了10箱产品到FBA仓库。在海关的抽检中,这批货物不幸被随机抽到。
海关开箱检查后,发现该批货物的手续和报关单都是齐全的,但是有一点,产品标签上未标注“原产地”。
也就是我们熟知的“made in china”这几个字样。
很多卖家可能会说:我也没贴啊,怎么就没事呢?
这其中存在些许概率。
海关并非全检,只是抽检,并不一定你的货物一定会被抽查到。其次,这次没被抽查到,下次不一定有这种好运气。
所以,明明是举手之劳,为何要让自己的一大批产品处于风险之中。
现在很多负责任的头程服务商在发货前都会提醒卖家贴上这个标识。
站内信联系顾客踩坑
某位卖家因为自己店铺的一个差评,用站内信联系买家。
差评的内容,卖家感觉并不是来自产品。所以,他就在站内信中试着联系了一下买家。买家也回复了,承认是自己留错了。
但是,这位卖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,那就是直接使用“please delete this negtive review”这样的表达。
这种表达是亚马逊严格监控的表达方式,可以说这位卖家直接撞在了枪口上。
店铺被封后,又花几千块钱去服务商那里申诉。结果依然没通过,还损失了几千块。
所以,在站内信的沟通中,卖家一定要牢记亚马逊的“红线”在哪里。
不要随意使用“five star”、“positive review”这类的词汇,这些基本属于违规描述。